搭建好平台 增添正能量
並且又補上一句「畢竟人家是專程從日本遠道而來……」「你又是甚麼人?」店主流露訝異的眼神轉向他。
但邱鴻傑提醒,並非每一位男性都需要接受割包皮手術,若已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先與醫師諮詢後,再決定治療方式。但廖先生誤以為「割包皮會讓小弟弟看起來更小」,因而遲遲不敢求醫,邱鴻傑笑著說,割包皮對尺寸的影響不大,但可避免感染。
邱鴻傑指出,傳統割包皮手術,不管是電刀切割或雷射均耗時約30分鐘,術後需進行縫合動作,疼痛感較明顯,切除處較不平整,也容易血腫、出血。報導:黃慧玫諮詢專家、圖片提供:邱鴻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性功能中心主任)Photo Credit: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24歲的廖先生,從小就深受包莖所擾,每當勃起都只看得到包皮,龜頭無法完全露出,除了不美觀外,還會有疼痛感。而案例中的廖先生,也透過此法讓他的「小弟弟出頭天」,不再害怕在女友面前「龜龜縮縮」,終於能「一展雄風」。傷口處需多次返院換藥,並於10天後拆線,照護上較費心。他進一步解釋,切割包皮能降低罹患愛滋病的風險,防止藏污納垢而造成感染,降低因為感染而造成不育的可能性,及影響伴侶罹患子宮頸癌之風險,是保護彼此的最佳選擇。
雖然亟欲改善症狀,但因聽說割包皮會使小弟弟變成「迷你弟弟」,不得不作罷。術後傷口平整,無須加以縫合,幾乎完全無出血。不僅打臉過去30年的自己,更讓循規蹈矩聘請中醫師、藥師管理的中藥販賣業者傻眼不已。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需要培訓專業的中醫師、藥師進行中藥管理,而不能單純以「經驗」調配丸、散、膏、丹及煎劑給病人的原因。中西藥局從2339間成長至3851間。文:李懿軒藥師 台灣這塊土地過去受到很多不同文化的影響,是中西文化薈萃的交集。用得好可以治療疾病、緩解症狀,用不好則對人體有害。
綜觀台灣醫療史,中醫與中藥的使用歷史由來已久,從日本時期漢藥房與西藥房的管理就已經同時存在。堅持原先政策方向,撤下錯誤解釋,不只使中藥房仍然是保存眾人記憶的中藥房,更能確保品質管理,維護民眾的用藥安全。
其中為了讓中藥的管理走向「科學化、現代化」,讓中西貫通的藥師,可以開始逐步進入市場服務民眾,因此訂定「由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之藥師」來執行中藥的製造、供應及調劑。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醫藥服務不是在沒落,而是在轉型。但是老車總是會有不符時宜的規格與零件,舉例來說,現在許多中藥房也擔心涉及醫療行為,逐漸停止幫民眾問診抓藥的業務。但是中藥的販賣管理卻因為一些歷史與政治因素,沒有跟上專業化與科學化的管理。
一次又一次續命的「落日條款」 「調劑」這個名詞,不只是配藥而已。中藥是一台價值不斐的老車,不只還跑得動,更越來越受重視。事實上,中藥也是藥,會影響人體生理機能。第二、積極輔導中藥販賣業聘用中醫師、藥師成為管理人員,並訂有相關業務標準。
早在1979年,台灣就確立了藥師為國家專門培訓的人員,進行藥品的調劑、販賣與管理。無奈在1993年修成的藥事法,以及1997年有心人士刻意動員的修法,讓藥事法103條的落日,變成一次又一次的續命。
過去中藥業者大多認為中藥是「祖傳技藝、不可外傳」。呼籲衛福部可以趕緊修正,並落實以下政策方向,修補錯誤,以免釀禍。
實際上,中醫師、藥師進行管理,是希望帶入臨床與現代化的中藥,確保法規與實務接軌,確保民眾的用藥安全。2019年8月30日,又因為衛福部錯誤的解釋,讓82年列冊的中藥商,變成只要修162小時課程,就可以「繼承」中藥房的「日不落條款」。在1986年提出藥事法修法的行政院版本,在其103條非常明確指出當初「確具中藥基本知識及鑑別能力」在之後的5年落日(註),並期待後續想要進入中藥販賣的有志之士,透過教、考、訓、用的方式,取得服務民眾的機會。不只藥品分成處方藥、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與成藥,更賦予藥師成為「調劑藥品」的專責人員。而是確認處方、藥袋標示、確保藥品正確、提供藥物資訊,一直到「改變劑型」,都是調劑的一部分。如今卻因為一紙公文,配合政策的「乖寶寶們」都成了冤大頭。
中藥這台老車需要新裝,才能確保行車路上的安全。中藥也是藥,不是產業或傳統技藝 過去幾年來,有很多「業配式」的輿論操作,將中藥房塑造成被打壓的傳統技藝。
衛生福利部在今(2019)年8月底發出了令人傻眼的解釋函,不只否定了自己過去的政策,還間接認可「血統造就專業」的反科學邏輯。中醫診所從2900間成長至3839間,並在2016年中醫門診健保就診人數更是突破了650萬。
如果此邏輯為真,在診所長大的孩子可以不經教學考試就成為醫師、在律師事務所長大的孩子也可以繼承父母的律師資格改編自法國作家Pierre Boulle科幻小說的《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1968),首部作品於1968年上映。
長老Zaius對於「(男)人」的輕蔑與恐懼,在在印證了主導性動物把關其首頭位置(Alpha position)的關鍵佈局:製造牠者化的卑賤與(原)罪,隱藏並刻意誤讀被奴役者的智力與官能感受性,更甚者,發展創演出「天地洪荒」模式的神學典籍,以並不存在的恆久遠古神諭為此物種(無論是猩猩、人類,或可能一般再現更難想想者)目前的主宰態勢證成與背書。」前者似乎是某種天問請命式的呼籲,常見於動保人士為不當捕抓街狗的爭論戰場。至於在「浩劫後末世」(post-holocaust)這個次文類,我們可從1960年代末期迄今拍攝了七部電影的《人猿星球》系列,閱讀到有別於一般設想的進化模式,經由輻射災厄所「鍛造」的猿類智慧物種看待生物位階、語言能力、感官部署、智能∕感知、物質所有權、情慾,以及跨物種的親族連結等議題。「那,那麼,我想稱呼她為沙米納。
在秋出生之前,我與前代女皇與男皇同居,當時只有我們三個……我正在記錄這個故事,我的故事,深植於我的內在。——葛威霓﹒鍾思(Gwyneth Jones),《神聖承擔》(Divine Endurance),頁2-7 「狗兒的名字是?」統御者詢問。
這些創造出我們(基因精品娃娃)又捨棄我們的某個代表,向來知曉我的存在,知道我即將從事的旅程。故事敘述的力道與自覺性改寫了「人-(相對高智能)動物」的分明主從/上下階級序列,難得地揭現出異質主體的相互互見,以及跨種族位置的滲透與情感翻譯。
後者較少見,因為要將任何不是人類的生物視為「無條件的等同」,而且擁有的知能資產是人類中心體系視為最獨特、不可能出現於現今地球其餘物種的靈長類智慧與感知能力,或許並非常態人類性所能負擔。其餘三名黎米珂星族監督抽口冷氣,震懾於詩人的大膽。
女皇認為控制者隱身於此處,而我也同意。在本作的科學家主角Will Rodman,一方面銜接著創世野心與改造異己的熱情,但另一方面卻也是猩猩主角Caesar的物種演化媒介(而非上帝)與同伴∕對手。我秉性獨立,若我對你的關愛招喚表示回應,你該感到受寵若驚。身為不太勤奮的動物權支持者,雖然我不常涉獵相關的實踐與理論化領域,但已經不時遭遇到類似的言論,諸如「(某種生物)也是有靈性的,」或「(某種生命體)與人類一樣有靈性。
文:洪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我的名字是「神聖承擔」,我屬陰性,身長從肩頭算起是二十五份小型長度單位,從鼻尖到尾端則是六十二單位。在近期的新作《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Apes, 2011),藉由導演Rupert Wyatt經營的多線視框,我們清晰看到以天啟寓言為骨幹的前作難以企及的跨物種交流可能性。
以下論及的作品,與其視為純粹架空的幻想,更值得追究探討的是人類之外的物種靈性是如何被寓言化,在幻設情境當中得以被實現與閱讀。「名字?但取了名字就等於擁有人格(personhood)。
在本片當中,引發核爆、殘餘的倖存後代退化為毫無文化語言社會結構的「(男)人」成為被鄙視、系統性斥為發展智能與靈性的卑賤肉身集合。科學家與他視為孩子的少男猩猩展現出複雜且令常態人類想像不安的親愛與鬥爭,一方面呼應著科學家自身與受困於阿茲海默症候群的年邁父親之倒逆親子關係,另一方面,猩猩主角的視野與逐漸構築的世界觀,未嘗不是在(同時)親近與疏離科學家所代表的長老/父親位置而逐漸脫胎成形。